在公司臺灣籍同事李總的邀請下,我隨公司總經理吳浩侖先生于9月第一次踏上祖國的第一大島—臺灣。此次赴臺主要是參觀和學習臺灣地區的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焚燒的煙氣凈化工藝及臺灣當地的精密制造企業和先進制造技術。我們從無錫起飛,在臺灣的南部城市高雄著陸,開始了臺灣由南到北的參觀學習之旅。
圖為高雄地標建筑85大樓
一、設備制造
我們的參觀路線由臺灣的機械加工企業開始,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陸續走訪了一些專業精密加工制造企業,每個企業都專注和擅長于某一個環節。由這些企業所組成的一條精密設備制造產業鏈在整個臺灣、東南亞乃至全球的制造業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企業規模都不大,按加工工序分工合作。所用的加工設備技術先進、操作工人技能水準高,和國內的個體加工企業有點類似,都是國家工業不可或缺的基礎組成部分。
這些企業所用的加工設備多為業內一流設備,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加工精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研磨加工和齒輪加工,這些加工技術在我們煙氣系統的很多工藝上都用得到。其中,研磨加工能把直徑1米,長數米的圓滾研磨得跟鏡子一樣,和我以前接觸過的德國塑料機上的圓滾一樣,光滑且精度非常高,據說可以達到0.1微米級。
看過齒輪加工的現場,使我對齒輪加工工藝有了充分理性的認識,以前只是停留在書本上抽象感性的認識,這家公司的斜齒輪加工采用的是展成法滾齒加工技術,可以加工直齒、斜齒和帶退刀槽的人字齒(不是整體的人字齒,正反旋向的斜齒組合),齒輪加工完成后再委外進行齒面熱處理,處理后返廠進行精加工,這些加工工藝在我們煙氣系統中部分設備的減速機及傳動設備上有大量的應用,加工圖如下:
上圖為斜齒加工
上圖為齒面精加工
參觀中也偶遇兩件行業外的高科技半成品,一是海底地震儀的外殼,據說是鈦合金做的,原材料由國內企業提供;據工作人員描述說是將多個此設備放入海底,能測出海底地震,起到檢測及預警的作用。
上圖為海底地震儀
二是海水發電的變速箱,據說安裝在海底利用海底的洋流能發電,個人理解應該是星形增速齒輪箱,輸入軸裝葉輪一樣的驅動裝置,輸出軸外接發電機組(只是猜測)。
上圖為海水發電機
二、生活垃圾焚燒焚化廠
接下來參觀了臺灣的生活垃圾焚化廠(焚燒發電廠)、危險廢物焚化廠,由于時間倉促,僅參觀了嘉義縣鹿草垃圾焚化廠和桃園區觀音危廢焚化廠。
嘉義縣鹿草垃圾焚化廠位于臺灣中部,由日本田雄和臺灣中鋼集團于2000年建造,規模為2x450t/d,現由達和環保服務公司負責運營管理。
作為煙氣治理從業人員,在此僅描述一些煙氣配置、運行、排放情況及所見所聞。
系統配置和國內的工藝路線一樣,但臺灣2000年就有這樣的高配置,還是比國內超前不少。爐排焚燒爐+SNCR+SDA+消石灰粉噴射+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器+飛灰穩定化處理,爐排采用日本田雄順推爐排,SNCR還原劑采用尿素顆粒制作溶液,SDA的霧化器采用NIRO產品(據說臺灣只有NIRO和KS兩種品牌),干粉和活性炭給料采用日本進口盤式給料機(都不計量),活性炭采用煤質活性炭,比表面積900m2/g,布袋除塵器的過濾單元采用韓國奇藝產品(臺灣的垃圾燒電廠的多數使用奇藝和戈爾品牌)。穩定化工藝用水泥+螯合劑(硫基),石灰漿采用消石灰,純度為90%,濃度為12%(沒有達到NIRO要求的>20%)。
上圖為焚化廠處理流程
鑒于國內石灰漿泵磨損問題,特地提了一下,得到的回復是他們同樣有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維修工人動手能力很強,不像國內部分廠家,設備損壞了就更換配件甚至更新成套設備,他們是自已用高鉻焊接材料去堆焊葉輪然后重新按原尺寸打磨,在參觀時也正遇上了正在維修葉輪的漿泵。
上圖為葉輪維修
對于霧化輪磨損,他們同樣采取維修的辦法。一臺霧化輪修修補補用了十八年(注:我們在日本環境局中工場的整套系統都用了二十五年,依然完好如初,不得不佩服他們)。相比國內整套系統用了幾年就破舊不堪,有的霧化器剛用幾個月就壞得不成樣子,原因在于平時的使用及維護。參觀期間正好遇到電廠與霧化輪外殼供應商交貨、驗貨,此霧化輪僅換了主體外殼,電廠連霧化輪上的上端蓋都舍不得丟,非常節約,值得我們同行學習、借鑒。
上圖為用了18年的霧化輪
上圖為更換外殼的霧化輪
上圖為用了18年的霧化器
對于煙氣排放臺灣地區的生活垃圾焚燒排放標準數值略高于國內,具體見下圖:
上圖為參觀通道里的在線數據
從上圖中看出臺灣地區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為HCL:40ppm(64mg/Nm3)、SO2:80ppm(229mg/Nm3)、NOx 180ppm(370mg/Nm3),相比國標,SO2、NOx的排放要求遠低于國內,HCl相差無幾。對于煙氣顆粒物臺灣地區采用不透光率百分比來衡量,但是他們有排放重量指標,限值是220mg/Nm3,即滿足不透光率的同時,不能超過220mg,對此不是太習慣,沒有國標的重量單位來的直觀。從煙氣的排放值來看,這套煙氣處理裝置效果非常好,遠低于臺灣地區標準,也達到了歐盟標準。相對應這樣的排放數據,脫硫劑的耗量為每噸垃圾12-14kg,據說還相對穩定,這也取決于臺灣地區的垃圾分類做的好(但沒有韓國和日本分的細)。
上圖為飯店及廠區內的垃圾箱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還看到了該焚化廠還配有家具生產車間,當垃圾中有可用的木材及可以維修翻新家具時,他們會分檢出來運到生產車間,工人師傅因材而異制作家具出售,增加營業收入。在他們的參觀通道里陳列著有70-80多年歷史的陪嫁家具,按時間推算應是上世紀30-40年代的家具,從中可以反映當時臺灣地區的民風民俗(中式家具),這些“當代文物”均出自家具生產車間各能工巧匠之手。
上圖為電廠內的家具生產車間
上圖為有歷史感的 “奶奶的嫁妝”
為了消除當地居民對建在家門口的垃圾電廠的反感,臺灣地區的垃圾發電廠在建的同時要設有回饋設施,作為當地居民的環保補償,有公園、游泳池、活動中心等形式,對當地居民實行免費開放或半價開放。臺灣地區的垃圾電廠大多數面向社會開放,作為公眾參觀及青少年環保教育的基地,電廠內有代表性的地方是參觀通道上的教育宣傳圖片及煙囪上小朋友的繪畫,體現了電廠與當地民眾互動、互利的和睦關系。
上圖為回饋設施溫水游泳池
上圖為回饋設施蛻變驛園(小學生放學暫寄處)
上圖為煙囪上小學生繪畫
上圖為與鹿草廠同仁合影留念
三、危險廢物焚化廠
我們所參觀的水美工程觀音危險廢物焚化廠,位于桃園市觀音區,1992年建廠,占地2.8公頃,一家私營企業,級別為甲級處理機構,該公司處理能力為88噸/天(實際平均焚化量為70噸/天),處理危險固體+液體廢棄物,煙氣量約30,000Nm3/h,采用GSA脫酸工藝,具體配置為焚燒爐+半干式脫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塵器。
上圖為煙氣處理流程圖
上圖為廠區設施全景照片
該項目的焚燒方式為一次燃燒爐(回轉窯)+二次燃燒爐+余熱鍋爐,焚燒爐沒有配脫硝裝置(因為是早期建設的緣故),但采用了帶觸媒的布袋分解二噁英及NOx,同時在旋風分離器出口設置了活性炭吸附,吸附二噁英及重金屬。脫酸劑采用純度為98%的氫氧化鈣粉制漿,漿液密度為1170kg/m3,噴槍采用三流體噴槍,噴嘴原來采用炭化硅一直裂,后來改用不銹鋼。他們的噴槍伸入到塔中心垂直往上噴,很容易磨損(以上兩條問題我們在項目上也遇到過),關于此工藝的濕壁問題,回復是返料一直開著,會好些,是因為分離器分離下來的顆粒較大,把粘在塔壁上的濕灰給擊打掉了,對于除塵器后的飛灰,容易復燃及結在除塵器灰斗內,他們每周都要清灰,原來的飛灰機械輸送設備一直堵,后面都拆掉了,直接在灰斗下做雙層翻板閥,下接噸袋裝灰運出廠區。該煙氣處理廠整體感覺是工藝簡單,國內早期的垃圾煙氣處理工藝也采用過此工藝,運行不是太理想,目前國內大多數是半干法/干法+濕法串聯脫酸配置,觀音廠能達標平穩運行這么多年,這跟他們的運營水平、經常維護及脫酸劑純度有關。他們每周都停爐維護,我們到訪時也正值他們停爐檢修。至于此工廠固廢的煙氣排放值僅記了HCL為40ppm,SO2為80ppm,NOx為150ppm,不透光率為10%,但此值貌似是臺灣地方排放標準。
觀音危廢廠也是我們此次參觀路線的最后一站,總的來說收獲良多,了解了臺灣地區機械加工、垃圾及危廢處理的現狀及運行情況。以上是本人時隔一個月后,根據照片及現場所見所聞整理出的點滴分享,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們的寶島臺灣,不僅工業技術先進,風光秀麗,還有著名的臺灣本土小吃定會讓你留戀忘返。(完)